旋转卡具、夹住管体、退火、淬火、回火,在钻具制造车间,整个工序一气呵成,一束束耀眼焊花飞溅,见证了一根根钢管蜕变成钻杆的过程。
蜕变的钢管,变革的是产业。过去五年,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通过对管具资源要素重组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人才成长成才模式,激发了产业新活力,催生了发展新动能。
5年来,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以保障上游勘探开发为己任,累计完成钻具转供井服务1800余万米、8000口井,开展防喷器供井8000余台套,提供井控试压服务15000余井次,为150余口“1字号”探井、页岩油开发等重点井保驾护航,全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,交出了一份“端牢能源饭碗”的胜利答卷。
从单一的压裂井口服务,延伸至钻井井控检维修、现场试压等一揽子业务,过去五年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东北项目全面开花,年产值翻了两番。
市场的急剧扩张离不开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。2018年,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打破“你有我有全都有”的格局,对旗下的钻具、工具、井控、下套管等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,组建管具技术服务中心。
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市场副总监、市场运行部经理党峰君直言,原来,各家管具单位各自为战,资源僵化,钻具出现短缺,很少能够相互拆借,而且,在外闯市场中,有时存在内卷现象;如今,各类生产要素通盘统筹,各类资源高效流通。
材质不同,钻具可分为不一样等级。新疆、西南钻井市场井深、井况复杂,对钻具的要求普遍较高,使用的是一级钻具。而陕北市场的井浅,二级钻具即可满足钻井需求。
根据甲方对西南工区、新疆工区、胜利东部工区、陕北工区钻具标准、使用年数的限制的要求不同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将区域分成高中低端三种类型,合理调拨三个区域的钻具资源,实现钻具的梯次化利用,“吃干榨尽”每一根钻具的价值。自2018年重组以来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累计完成钻具调剂近3万根,减少投资1.5亿元。
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的重组,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的价值最大化,而且拓展了市场疆域。
南疆市场是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市场开发重镇。专业化重组之前,由于场地限制、人员老化,钻具机加工和井控工具等主营业务只能拱手让人。
“外闯市场是在别人饭碗里抢食吃,但是,当时市场不但是零,还是负数。”有市场,人员和技术难以施展拳脚,党峰君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。
扩大厂房、更新装备、充沛人员……短短四年间,兵强马壮的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不仅收复了失地,而且拓展了中原、江汉、华北等兄弟单位的在疆市场,一路狂飙,创造了4300万元的年产值,在南疆市场上演了一部“王者归来”的传奇。
从本土的胜利油区到国内的川渝、陕甘宁蒙等省市,再到国外的沙特、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,过去五年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不断开疆拓土,市场版图不断在扩容。目前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的市场遍布国内15个省份和海外多个国家。
在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井控首席专家杨利强眼里,井控试压快速增压装置是一款名副其实“明星”产品。
原来,钻井现场试压采用的是气动泵或电动泵,排量小、自动化程度低,每次试压耗时两三天;如今,由他们自主研发的井控快增压装置,排量大幅度的增加,效率提升70%以上,试压时间可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,助攻钻井提速提效。目前,该装置现已推广应用超6000井次,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。
专业化重组以来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“立足管具、发展管具,不唯管具、超越管具”发展思路,坚持立足管具、发展管具,做优做强传统产业;坚持不唯管具、超越管具,在巩固传统管具制造的基础上,坚持创新发展,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。
井下钻井工具成百上千,种类非常之多、用途各异,是实现勘探开发“四提”的关键一环。由他们主导研发的高压低扭矩旋塞新工具,成功在顺北、元坝等重点井使用超1300小时,刷新了历史记录。
瞄准产品和服务品质升级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集聚技术和资源优势,整合现有钻井工具和打捞业务,成立“井下医院”和“工具超市”,向下延伸了产业链条,助力油气增储上产。
钻具是管具技术服务中心最显著的标签,但在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经理马国良看来,他们要做的从来就不是一根单纯的钻具,而是致力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发掘客户潜在的需求。
防喷器控制装置是用于试油、修井、完井等作业过程中关闭井口,防止井喷事故发生。传统的防喷器控制装置操作复杂,出现危险的情况需要立刻关井时,往往需要多岗位配合,涉及人员多,操作繁琐,关井速度慢,而且有可能会出现误操作,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。
基层的痛点就是创新点。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对防喷器控制装置实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,实现了装置的智能关井、一键关井和远程遥控关井,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,增强了员工的获得感,而且提高了高风险井施工的安全性,让员工更有安全感。目前,新研制的防喷器智能控制装置成功应用中国石化重点井30余口井,为高风险井的开发保驾护航。
马国良说,以前,主要是依靠重资产租赁开辟市场,赚取的是租赁钻具和防喷器的钱,如今,全面感知市场变化,不断延链补链,培育了高的附加价值的探伤检测、试压、顶驱维修等技术服务,走轻资产化、技术服务路线,打造了新的效益增长极。
延链补链,“链”出了发展新活力。2022年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签订合同额6157万,其中技术服务类3977万,占比64.5%,同比增长52%。
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不仅在火热的造杆,而且在大胆的造梦。2023年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立志“打造行业领先管具技术先导型企业”。
从规划跃然现实,马国良的设想是,未来,聚焦装备自动化、技术高端化、生产智能化、人才国际化,全力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,提高胜利管具的行业声量。
在管具技术服务中心,“85后”的李超是名副其实的“斜杠青年”,头顶多个标签,技术骨干、市场营销能手、经营管理者……
人才是第一资源。管具技术服务中心深入实施“人才强企”战略,搭台子、压担子、架梯子,厚植人才成长沃土,让员工干事有舞台、成长有平台。
刀在石上磨,人在事上练。管具技术服务中心把外部市场作为人才的练兵场、新技术新工具的试验田、拓展新市场的桥头堡,有计划、分阶段地选用各类人才到复杂环境、艰苦岗位、市场前沿去历练,把项目开发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,在拓展市场的同时,加快年轻人成长成才。
从一名钻具检测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,在海外市场这片成长沃土上,种法强快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,他不仅懂技术,而且会管理、善经营,实现了人生的进阶。
员工创新工作室是人才成长成才的孵化器。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以“焊花工作室”“胡杨工作室”“传军工作室”等技能创新工作室为载体,吸纳了一大批技术尖子、岗位标兵、创新能手,成立创新创效、技术革新攻关小组,
4年前,赵勇只是一名普通的管螺纹车工。4年里,在焊花工作室的熔炉里,赵勇从一名技能型操作人员锻造成一名创新型人才,40余项 “金点子”成果走进一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,累计创效500万元。
如今,员工创新工作室业已成为员工技能提升的“加能站”、解决难题的“攻关站”、成果集成的“加速器”、技术交流的“大舞台”,大家围绕生产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开展技术创新,形成了“人人尽展其才、人人皆可成才”的良好局面。
过去五年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累计培养选拔年轻干部80人次,获得省部级成果6项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、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7项,制定行业标准25项,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。
人才,“引进来”是基础,“留得住”是关键。管具技术服务中心以历年分配的大学生为重点,采取“党委班子带思想、业务部门带技术、基层干部带作风”的培育模式,签订导师带徒协议,既跟踪关注员工的工作动态,又关心员工的生活诉求,增强了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“90后”的英占杰被管具技术服务中心“走心”的服务暖到了心。2021年入职之初,单位不仅配备了技术专家,对业务进行悉心指导,让他很快进入工作角色,而且有专门的领导定期不定期联系他,了解日常生活所需,让他感到家一般的温暖,“此处安放是吾乡”。
眼下,在管具技术服务中心,一个高层次人才图谱正在勾勒。根据规划,“十四五”,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将构建“5233” 人才方阵:培养5名钻具、井控专业领军人才,形成一支前瞻性强、业务精湛的科研队伍;培养20名经营管理人才,形成一支懂市场、善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;培养30名专业方面技术人才,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、创新创效强的专业方面技术队伍;培养30名技能操作人才,形成一支技能水平高、业绩贡献突出的技能操作队伍。
在管具技术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峰眼里,胜利管具就像一辆四驱车,前驱是技术、人才,后驱是产品、服务,不同的驱动力交替发力。但无论是前驱还是后驱,其根本的发动机只有一个——人才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(通讯员:郑志能 杨冬玲)